2022-4-07
“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为申请审核制……”
“提高研究生‘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
近日,两则全国两会建议的提出惊起一片哗然。2022年考研国家线和自划线已公布,考研话题的热度再次到达顶峰!“申请—审核”制、扩大“推免”比例……随着这些全国两会建议的提出,2023年考研,会更难吗?
2022考研还未落下帷幕,2023年考研已经开卷了...
按照近两年惯例,考研初试一般会在年末最后一个周末进行:
这样看来,2023考研初试较大可能会定在今年最后一个周末,也就是2022年12月24日、25日。算下来也就8个月的备考时间。
2023考研趋势
今年考研会更难吗
考研时间确定,考研趋势也要第一时间掌握,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报考人数越来越多,这个大趋势大家都知道,但除此之外,近两年考研改革越来越显现出几大趋势:
二战成为新常态
根据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硕士生105.07万人。十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呈阶梯式增长。
不过,招生规模的增长远不及报名人数的暴增。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80万人,达到了457万。然而2021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才刚破百万,这意味着2022年,至少有300万考生终将落榜!
而这300万考生何去何从,一大部分人势必会选择二战,根据统计,近几年二战的比例越来越高,往届生占报考人数的将近一半,23考研二战比例或将超过50%。
“应试”转身,“能力”登场
从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日益兴盛,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扩大推免比例,再到“申请—审核”制的全面推行,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的日渐退场、综合能力在招生单位心中逐渐占据上风。凭借刷题、“硬笔头”、报班来备考而成就“华丽转身”、“成功逆袭”的励志传奇,未来或许只能成为寥寥星辰。
究竟如何评价“综合能力”呢?高考综合评价的答案往往是“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测试成绩+高考成绩”,强调打破“一考定终身”;而全国两会建议所提出的“申请—审核”制则是“研究生学科专业等级考试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本科平时成绩+本科科研成果(经历)+平时课外学习外历=综合成绩”,以此成绩申请研究生。
也就是说,相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有更多的制度和声音更倾向于对整个教育过程的考量。
“申请-审核”倾覆统考?
除了推免扩大以外,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为“申请—审核”制的提出,也激起了强烈的舆论漩涡。
“申请—审核”制(或称“申请—考核”制)究竟是什么呢?作为一种“舶来品”,它是我国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博士生招生制度的有益尝试。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其中指出博士研究生选拔要逐步推行“申请-审核”制。
截至2020年7月,我国364所高校博士生招生单位中,247所高校(67.86%)明确采取这一制度。北京体育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又在2022年博士招生全面实行这一制度,不再进行公开招考。浙江、上海等地也在相关文件中着力推行博士招生的“申请—审核”制。
“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资格审查赋分标准
“申请—审核”制简化了招生流程,考生申请后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审查后,对确定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导师可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学术能力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同时对考生的学术能力也有一个初步的评判。
相对于传统的“公开招考”制度,“申请—审核”制将选拔权让渡给导师,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一方面,克服传统招生制度标准化、机械化等弊端,使真正具有科研潜力、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能够不被应试考试所埋没、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导师与学生的科研方向产生极大错位,使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能够顺利进行。
不过,从考生的角度来看,面对“申请—审核”制,茫然的心情甚至大于考上的欣喜——“考上的考生不知为何考上,落选考生不知为何落选”。归根结底,标准模糊不清、考试本身不够透明、考程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是公众面对“申请—审核”制的到来存在抵触心理的根本问题。
提高“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在两会上建议提高“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他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过长时间、过多优秀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刷题准备考研,不仅造成了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缺失,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甚至造成新的厌学状况以及进一步研究与创新的好奇心和兴趣缺失。
对此,曾勇建议,提高“推免”比例,从“推免”工作制度来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了严格程序,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进行了综合考核,把好了高质量的研究生“入口”。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