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08
众所周知,MBA最早诞生于美国。在起步之初,MBA强调学术性,而非实际专业知识,所以显得曲高和寡,反响平平。
如今,全世界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MBA毕业于各大商学院,成为商业界的中流砥柱。从“曲高和寡”到“圈粉无数”,MBA经历了哪些变迁呢?
MBA发展史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尤其是二战后,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机会,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也迅速膨胀。
1958年,卡耐基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的2份美国MBA教育研究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目标,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领导人和职业经理人。
MBA应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哈佛商业评论》为代表的众多媒体都对当时美国MBA教育状况进行了批评,认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工商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引起了管理教育界的反思。
随后,管理教育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各自走自己的路,于是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管理教育创新也逐渐形成,如重视国际化,进行课程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等。
与此同时,哈佛商学院还首创了延续至今,而且“江湖地位”稳固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即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
欧洲MBA的发展最初受到政府规定的阻碍。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
直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批企业家开始建立私立商学院,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欧洲MBA教育。这种欧式的MBA与美国不同,只有1个学年,申请人年龄必须是30岁左右,且最少要有2-3年的管理经验,因此可以把更多的管理经验带进教室。
从一开始,欧洲的商学院就特别关注国际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们设计的课程既整合实用的技能,也强调全球文化和商业知识的学习。
欧洲的商学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励团队基础上的项目合作。
“特色鲜明”的中国MBA
跟欧美相比,我国的MBA教育起步很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90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设立MBA学位并试办MBA教育。
199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9所国内高校开展MBA教育试点工作。此后,内地陆续批准了更多的院校为MBA教育培养单位。
我国的MBA教育以非全日制的在职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在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管理教育水平还在起步发展期,优秀管理人才稀缺。
2008 年开始,MBA 试行提前面试政策,即联考前面试。一般来说,如果提前面试未能通过,那么即使笔试成绩通过也难以被录取。反之,大多院校规定提前面试通过或拿到优秀,达到国家线后即可拟录取,还将降低联考笔试分数要求,有效防止了高分低能的考生类型。以北大光华学院为例,在提前面试前,申请人需要经过两轮在线申请,才有机会获得面试资格。申请材料信息包括此前教育背景、外语能力、工作经历等等,注重申请人笔试之外的软实力,依据个人经历择优邀请趋势明显。
但在提前面试普遍的情况下,今年北京航空航天、首都经济贸易等大学宣布暂停或取消 MBA 提前面试,理由是禁止任何形式的优先录取情况。提前面试和录取分数线挂钩,部分院校表示不愿低于国家分数线,需要至少和国家线持平。
由于报考 MBA 需要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所以学员年龄普遍偏大,以北大光华 MBA 为例,平均年龄 31.5 岁,EMBA 平均年龄 40 岁。此时的人们远离校园多年,联考成为阻挡在他们的一大障碍。随着越来越多人想要考取 MBA,免联考MBA 成为他们想提升自己的捷径,通过面试即可入学。此类 MBA 多为中外合作办学 MBA 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 MBA 项目),如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毕业后发放学位证。
MBA 培训机构也相应推出面试相关科目。由于阶段性需求明显,许多机构会将提前面试、联考、复试培训分开收费,合计费用上万。全科目封闭式集训费用则更高,普遍在 3-4 万。线下机构受限于地域因素,往往会专攻当地一所或多所高校进行培训,有的直接将高校校名融入机构名称中。线上培训则多以录播课为主,价格低于线下。
2015 年,在职人员攻读 MBA 入学考试(十月联考)取消,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2016 年,取消了 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自主招生,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同年,明确规定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MBA 均可获得学历证和学位证。严把招生入学关口,MBA 本土化进程更进一步。
炒上天价的MBA学费
2022年全国MBA招生院校254所,其中74所院校2022年学费有所上涨,囊括20+MBA项目。
学费涨幅集中在1.5~8万,其中的 51.4% 院校在2~4万的可控范围。
院校学费上涨主要集中在非全日制项目,少数院校全日制项目学费上涨。本次统计全国MBA共计 92个项目有所上涨,其中非全日制占比 84.9%。
变动相对显著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非全日制MBA学费由13.6万元调整至25.8万元,学费上涨12.2万元,涨幅为89.7%。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非全日制MBA学费由25.5万元调整至31.8万元,涨幅为24.7%。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非全日制MBA学费由20万元调整至26.8万元,涨幅为34%。
MBA能雪中送炭吗?
多数选择报考 MBA 的学生,都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或薪资水平变化有所期待。他们也愿意相信读MBA未来能为自己带来百倍回报。2019 年清华-MIT MBA 毕业生 148 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2019年就业报告中,虽仅单独列出了MIT项目的薪资信息,但也不难看出,MBA毕业生薪资水平较高,平均年薪为52.2万元,高年薪高达150万,年薪中位数为45万元。
如此对比看来 MBA 确实能够一本万利。但其本身就是为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而设立的专业硕士学位,身在其中的他们或许更加注重思考方式、决策能力的提升,而非以薪资为主导。
在近两年疫情影响及部分行业震荡下,许多在职人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MBA 逐年火爆。学费昂贵、管理者必备……成为 MBA 的标签。作为经济市场下的产物,MBA 教育应当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引入本土化市场机制,积极做出调整改进,更好的满足市场、用户等角色的需求,使其“物超所值”。
综合整理于网络